下文中的这个小女孩是不幸的,不幸的是她的家庭、她的父亲、她的经历,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她又是幸运的,因为她成功的获得了媒体的关注,这样就可以有人来帮助她了!
女孩扮牛乞讨救父:
2015年9月28日报道,15岁,对于一般的孩子来说应该是正在上中学的年龄,无忧无虑。不过对于住在合肥的15岁女孩郝冬冬(化名)来说,却并非如此。除了下雨天,冬冬每天都要上街乞讨。冬冬乞讨时携带的展板上写着一行醒目的文字“我甘愿扮牛让人骑,一次五元钱”。
郝冬冬的父亲郝新利今年54岁,母亲李秀汝是石家庄人。郝新利在家里排行老二,有一个姐姐三个妹妹。2000年以前,在老家靠着7亩地种地为生,经人介绍认识了妻子李秀汝。由于不幸患上了强制性脊椎炎,无法进行体力劳动,为了维持生计,郝新利萌发了进城做生意的想法。
39岁郝新利携妻子在2000年来到合肥开小卖部赚钱,并于当年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郝冬冬,又于2002年和2003年迎来了冬冬的妹妹和弟弟。小卖部每年的收入1到2万元,省吃俭用勉强够一家人的开销,虽然生活艰苦,但是一家人的日子过得也很快乐。
2014年9月20日,九龙商业广场在做一个手机推销活动,主持人向场下抛洒礼品。冬冬母亲见状挤在人群中争抢礼品。主持人见李秀汝捡的太多,对她进行辱骂。见自己妻子受委屈,郝新利和主办方理论,过程中,有人推了他一把,当时只觉得疼,而且主办方也向他道歉,也就没有追究。
回到家的郝新利突然觉得自己全身不能动弹,疼痛难忍,经医生诊断,郝新利C7颈椎骨折,颈髓损伤,高位截瘫。警方给当时手机促销活动的主办方人员录了口供,没人承认推到了郝新利,事发地没有监控,也缺乏目击证人,无法得到赔偿,一家人不得不自己支付郝新利的手术以及康复费用。
为了救父亲冬冬上街乞讨,就在4月份,母亲的情绪很不稳定,有时候偷偷的哭,有时候在家摔东西。有一天母亲李秀汝不辞而别,带走了衣柜里所有属于自己的衣服。郝新利对妻子的离开表示理解,“大概是太辛苦了,看我这样没有治好的希望,而且在合肥没有亲人。”
母亲的离去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为了多筹集点钱,郝冬冬戴上了牛头上街乞讨。曾经在步行街夜市,一醉汉认为冬冬是骗子,还扇了她的耳光;步行街商贩很多,附近商贩认为播放的媒体采访视频里的声音影响他们的生意,劝路过的市民不要给钱,说冬冬是骗子,郝新利是看在眼里疼在心理。
没钱治病怎样才能求助媒体帮助?
纵观这些被媒体帮助的人,都是在发出了各种各样奇怪的行为后,最后引发了媒体的关注!
其实大家去医院看看,那里有数不清需要帮助的人,想要获得帮助就要引起关注,而采取极端的方式无疑是最好的方法。
从去年“绝症少妇代夫征妻”到今年四月份“谁救弟弟,我就嫁谁”,再到现在的“靓女征婚救姐”,媒体在社会救助体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身患绝症、没钱治病的患者及其亲属习惯于向媒体求助,通过媒体的传播将自己的疾苦告诉给更多的人,以期获得所需要的帮助,其中的成功个案不胜枚举。但媒体毕竟不是慈善机构,媒体需要的是新闻,我们非常担心,求助者有意无意地制造一些诸如“征婚”的新闻以适应媒体的需要。事实证明,那些俗称“卖点”的东西吸引了更多的眼球,也为求助者带来了更多的回报。也许,第一个“征婚”的人仅仅是出于无奈,但第二个、第三个“征婚”的人就不能不说是利益驱动下的模仿与迎合了。模仿与迎合的后果有违善良的初衷,如果谁的嗓门大、谁更出位,社会救助的天平就向谁倾斜的话,社会公平又从何谈起?
我们无意指责这些求助者。事实证明,他们大都没有夸大自己的不幸,而是在走投无路、求助无门的情况下才寻求媒体帮助的。没有亲朋好友的资助、没有所在单位的援助、没有地方政府的救助、没有其他社会保障,媒体就是他们最后的希望。假如媒体可以向他们敞开大门,条件只不过是一个新闻“卖点”,他们有什么理由不提供呢?
说到底,“走投无路————求助媒体————媒体曝光————获得救助”的模式是畸形的,它说明我们的社会救助体系很不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