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研究都不能证明所谓的“gay”基因,况且哈默的基因序列研究只能代表同性恋人群的5%(双胞胎的比例),就算他是正确的,他也应该得出能适用在总体人群的结论。
同性恋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完全搞懂,但那也不能因为复杂,就把原因都归结为“生理的”,并且得出“决不是后天习得”的结论。所谓“同性恋天生说”,说法本身就有问题,没有人会记得自己刚生下来时的情况,也没有一项有力的研究支持婴儿或者胎儿就有同性恋的倾向,因此最多也只能算假说,可已经被一些活动家、媒体和学者误当做确信无疑的结论了,特别是给青少年带来误导。我不否认遗传对同性恋存在影响,就好比NBA球员,他们打球打得好,谁都没否认存在遗传的影响,但是后天的努力更加重要。没有哪个NBA球星说自己天生就会打篮球,不会干其他的。姚明退役后做老板,不是照样干得风生水起吗?同性恋也是同样一个道理。
发现孩子是同性恋家长应该怎么办?
同性恋,一个隐秘的群体,虽然中国早已实现了同性恋的非刑事化、非疾病化,但这一群体依然在传统观念中饱受诟病,也正因如此,众多有同性恋孩子的家庭被世俗压得喘不过气,不得不躲避阳光,蜷缩在角落。但值得庆幸的是,如今有一些同性恋亲友已经或正试图走出“阴霾”,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同性恋群体,慢慢接受自己孩子的性倾向,并帮助孩子去探索新的生活。近日,记者就采访了8位“同志妈妈”,我们先来听他们讲述孩子出柜前后的故事。
浪漫妈妈来自河北邯郸,她不仅是一个“同志母亲”,更是一个呼吁社会正视同性恋的旗帜人物。她建QQ群,帮助同性恋者的家庭走出误区;她接受媒体采访,呼吁公众消除对同性恋的歧视;她把自己的电话公布在网上,随时随地听同性恋者倾诉苦闷。所有这些,都源自她有一个同性恋儿子。
“儿子高中的时候第一次向我出柜,我不知所措,只是告诉儿子不管你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你都是妈妈身上掉下来的肉,妈妈都爱你。话虽这么说,但那些日子我每天都在想,怀他的时候我到底吃了什么不该吃的药,让孩子变成了这样”。那时的浪漫妈妈还对儿子改变性倾向抱有一丝希望,她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儿子的生理、心理上会产生变化。
然而事实不如她愿,儿子在大二的时候第二次出柜,浪漫妈妈这才接受了这个现实。之后,她想更了解这个群体,查资料,找专家,在网络上寻找同性恋孩子,询问他们的感受……这个群体的庞大让她吃惊。于是她萌生了帮助同性恋走出“阴霾”的念头。
“儿子乖得很,安安静静、文质彬彬的,像个女孩子”,夏妈妈这样评价自己的孩子。
夏妈妈来自河南郑州,是一名小学教师,儿子也是在大三时向她坦白了性倾向。“有一天他莫名其妙地说要告诉我一个秘密,他说他对女孩子没有感觉,我半开玩笑地问‘同性恋’?他竟然点头了,我这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听了儿子的话,夏妈妈强迫自己保持平静,“我害怕给他压力”。
然后,儿子打开电脑,搜出了他收藏已久的关于同性恋的文章和讲座视频,让妈妈看。“我根本看不进去,脑子里就想着儿子将来怎么适应社会,怎么才能不被人歧视……”那天夏妈妈一宿没睡,她一边流眼泪一边想孩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