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给大家揭秘一下曹雪芹的那些事,曹雪芹为大家所熟知的唯一作品就是红楼梦了,红楼梦这部小说堪称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那么红楼外的曹雪芹先生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曹雪芹究竟逝世于哪一年?
曹雪芹去世时间:1763年2月12日。
曹雪芹南游回京后,仍在继续写作《红楼梦》。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曹雪芹四十八岁,因幼子夭亡,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大约于这一年的除夕病逝于北京。敦诚作《挽曹雪芹》,敦敏作《河干集饮题壁兼吊雪芹》,张宜泉作《伤芹溪居士》。
乾隆四十四年(1779),曹雪芹去世十七年,敦诚作《寄大兄(敦敏)书》怀念曹雪芹。
曹雪芹花费多少年写完了红楼梦?
曹雪芹用了近十年才写完了《红楼梦》,然后进行反复修改,前前后后修改了五次。可他对书的后四十回总是不太满意,于是就将书稿的前八十回拿给亲朋好友看,谁知不久就传抄开了,而那后四十回却一直在修改之中。这时候他的身子骨越来越差了,不久就去世了。
推荐阅读:揭秘曹雪芹的真实生活
要是没有敦诚、敦敏两兄弟和张宜泉写给曹雪芹的诗,还真不大相信《红楼梦》里作者自己说的,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地写作这部书时,是在“茅椽蓬牖,瓦灶绳床”的贫困状态下进行的。
“茅椽蓬牖,瓦灶绳床”,这样的居所应该是相当贫穷简陋的了,我很担心住在这种茅屋里的曹雪芹,能否抗得住北方地区的冬夜,那气温降至摄取氏零下的寒冷?但我从敦氏兄弟的两句诗中,稍稍得到一点慰解。“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我相信,中国文人下笔时存有这种习惯夸饰的文风,既然“举家食粥”,怎么还能到村中小铺赊账沽酒呢?既然有酒可“赊”,还是“常赊”,哪怕是一小壶,至少也得四两吧?四两酒肯定价格高于四两米,再说喝酒能少了下酒物吗?孔乙己还有一碟茴香豆呢!所以“举家食粥”与“酒常赊”,以及“饔食有时不继”,存在上顿不接下顿的断炊危险。似乎能够读出文人哭穷的习惯性夸张。
虽然从唐代韩愈的《送穷文》起,中国文人有这种诉说贫穷的一贯文风,其实,韩愈一点也不穷,他死后,刘禹锡写他的祭文,不知是表扬,还是揶揄,说他收的润笔费,高得吓人。“公鼎侯碑,志隧表阡,一字之价,辇金如山”。但曹雪芹晚景之的凄凉,度日之艰难,是确凿无疑的。一是他家族,反复受到雍正政治上的打击,经济上的抄家。二是他本人,除了写作天才外,它无所长,个人谋生,养活家小,简直没有一点本事。三是他逝世前,一直处于贫病交加的困境中,是可以断定的。虽然未必是“饔食有时不继”,揭不开锅,但家无隔宿之粮,身无御寒之衣,经济拮据,告贷无门,天寒地冻,锅冰灶冷,应该是他逝世那个壬午年的真实写照。尽管如此难挨难熬,这位文学大师,也没有搁下他的笔,还在坚持不懈地修改他的《红楼梦》,一直坚持到“壬午除夕”,也就是大年三十晚上,他生命的这盏灯熄灭为止,实在让后人敬佩。仔细琢磨,粥固然使他营养不良,造成英年早逝的不幸悲剧,实乃粥之罪也。但又不能不归功于粥,要没有这点卡路里,也许我们今天,连那八十回也看不到的。
喝粥的人能写出如此伟大的作品,真让我们总吃干饭,却写不出好东西的人,羡煞愧煞。
所以,我每读《红楼梦》,不但被这部作品的高超艺术所震慑,也为这位大师对于文学的忠贞,像战士守住阵地,一直坚持到最后的英勇所折服,更为他仅仅以几口稀粥充饥,就不停笔地直写到死的牺牲精神所感动。于是我相信,粥与文学或许有些因缘。郑板桥在山东做官的时候,给他家人写信,就说十冬腊月,凡乞讨者登门,务饷以热粥,并佐以腌姜,可见他是对粥比较了解的文人。苏东坡在《大风留金山两日》写过“半夜不眠听粥鼓”,描写了寺庙里的和尚,是怎样等待着天亮以后的这顿粥?因为和尚没有晚餐这一说,连做梦也惦着那碗热烫的稀粥。
食粥,可分主动与被动两类。主动食粥者多半系快活之人,为使食物更滋润地进入肚子出发,或“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或食疗膳补,养生延寿,或考虑到肠胃的消化能力,从实际需要出发,才喝粥的。这时候,粥是辅助食品,不唱主角。一旦粥挑了大梁,那就成了被动食粥,非喝不可,不喝不行,粥稀得可以照见人影,喝的人通常就不快活,或很不快活了。所以,饥饿只能产生现实主义,如曹雪芹,而吃饱了以后的作家,只能写出打呃文学。当下混迹于文坛,包括你我之辈在内,所以写不出来《红楼梦》这样的不朽之作,原因很多很多,吃得太饱,也是其中一条,试想一下,血液全都跑到胃里,帮助消化了,肯定对灵感的产生,对文思的形成,对思想的升华,对美学的向往,会大有影响的。
标签:
上一篇:我和班里女混混谈对象的经历,学校里的女混混下场一般是什么?
下一篇:女子嫁给5个亲兄弟同床共枕,一妻多夫制度真的靠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