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春天,很多市民喜欢到户外活动,公园里、小区内总能看到人们用健身器材锻炼的身影。笔者发现其中许多健身器材锈迹斑斑,年久失修、无人管理等情况普遍存在,“健康”状况堪忧。
随着人们体育锻炼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社区和公园安装了公共健身器材。这些健身器材为市民的休闲锻炼提供了好去处,越来越受市民的欢迎。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缺乏有效管理与维护,很多健身器材存在“超期服役”的情况,出现了“缺胳膊少腿”的现象,有人甚至把坏了的健身器材搬走卖铁。健身器材在承担公共服务功能的同时却面临着有人玩、无人管、多隐患的“尴尬”。
笔者认为要解决公共健身器材的种种乱象,应双管齐下。一方面要建立责任机制,完善属地负责原则。制定健身器材管理办法,明确责任单位,将公共健身器材维护计入器材所属地的政绩考核,敦促相关部门进行管理。同时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大对损坏健身器材者的惩罚力度,让违规者曝光于公众视野下,对违规者形成威慑作用。另一方面,市民作为公共健身器材的直接受益者,应该有“主人翁”意识,自觉参与到维护健身器材的行列中来,做健身器材的“义务监督员”。
健身器材的维护关乎大家的切身利益,对健身器材的维护不应成为有关部门的“服务盲区”,而应作为一项惠民工程认真抓,加强日常管理,对所属的健身器材定期进行检查,对于健身器材存在的问题,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尽到管理部门的“守土之责”。如此,真真切切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才能纾解健身器材有人玩、无人管、多隐患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