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刘招华,头号大毒枭,是被公安部门通缉的特大毒犯,1995年,刘招华开始制造冰毒,几年间,他生产,运输,贩卖的冰毒量达18吨之多,创下当年的世界之最,曾经当过武警和
小镇名人 妇孺皆知村里有个大毒枭
“陈雄,教授……张文辉,博士……钟志金,教授……”在列出了一连串的名人和介绍之后,话锋一转,“最后不得不提的是大毒枭,‘末路毒枭’刘招华”。福建“今日福安”网站的福安“名人录”上,刘招华的名字赫然在列。
记者在刘招华第一个制毒工厂所在地——福安市赛岐镇苏洋村采访时,在村口遇到了几个苏洋村小学今年刚毕业的学生。
问到是否知道刘招华,几个孩子异口同声地大声说:“知道!”他们说当时都是从电视上看到的,学校老师还要求学生回家看电视播放的刘招华的新闻。个子最矮的“小刘”的回答很专业:“大毒枭!全国通缉!”个子最高的“大刘”颇为骄傲:“我们村里发的抓刘招华的通缉令都是我贴的!”
“大刘”说,当时村干部到他家开的店里吃饭,给了20张通缉令让他出去四处张贴,还要求一定要贴在大家都能看到的地方,好让村民看了举报。“通缉令上有四张照片,最上面一张是大家都认识的刘招华的相片,下面三张是他整形过后的,通缉令上还有举报的奖金。”
而在学校里,刘招华成了最生动、最典型的反面教材。“老师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不要学刘招华制造冰毒害人,要学好,不要学坏!”小刘用稚嫩的声音认真地说。
在熟人和街坊邻居眼中,刘招华从小聪明好学,很懂事。刘招华老家附近一位老人说,刘招华家子女多,从小家境贫寒,靠父亲做豆腐维持生活。高中时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他主动放弃读书去当兵,后在法院工作也很出色。
“他是个好孩子,很聪明,只可惜走错了路。”邻居阮老伯说。
亲人讲述 二姐称弟从小酷爱化学
6月21日下午,根据群众的指引,我们找到了位于福建福安市赛岐镇前进街的一幢旧式三层小楼。但当我们向在一楼房间内睡午觉的一名妇女打听刘月春时,得到的答复却是“出家吃斋了”。室内的另一名男子犹豫了一下,向记者指了指楼上。
刘招华的二姐刘月春一再否认了自己的身份。经多番软磨硬泡,这名妇女终于默认自己就是刘月春。
仅比刘招华大一岁的二姐刘月春从小和弟弟在一起生长,与弟弟关系最亲密,对弟弟也最为了解。
刘月春说,弟弟从小就脑子好使,知道分担家庭的困难。在刘招华12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的重担落到了母亲身上。但母亲于1996年瘫痪,并于两年后去世。这个打击对刘招华的打击很大。
刘月春说,弟弟在读中学时很喜欢数理化,尤其在化学方面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以及过人的天赋。当时家里有很多化学方面的书籍。但最后,他还是因为家庭实在困难无法继续坚持下去。高二的时候,刘招华放弃读书,选择了当兵。
刘招华从部队专业到福安法院当法警后,经常回老家看望亲人,并不时给家里寄钱,成了家里名副其实的顶梁柱。至于弟弟在外面究竟干了些什么,他们从来不干涉,也从来不问。直到说是因为制造冰毒被警察查了,她才知道出事了。从那以后,她就再也未见过弟弟,至今已有10年。
藏身之所 全国通缉偏偏藏身老家小巷
2004年底,刘招华潜回福安老家藏匿。2005年3月5日才被警方逮捕。
街尾,福安市的一条老街,虽然已是市区偏僻所在,但这里商铺林立,车水马龙,日间依旧是一个闹市。
记者反复询问探路,循着一个狭窄的巷口进入,穿行十余米,尽头是一幢红色大门的民房,门牌上印着“街尾27号”的字样。这个普通的门牌号,这幢普通的三层小楼,因为一个世纪大毒枭的藏匿和被抓而变得声名大噪。
巷子深处很静,外面的喧嚣几乎被完全隔离。但这里并不是死胡同,大门斜对面有条仅容一人侧身通过的缝隙,穿出去就是大马路。即便巷口已被完全堵住,从这道窄缝里依然可以逃出去。选择这样一处隐秘所在藏匿,刘招华可谓煞费苦心。
对于刘招华的选择,曾有媒体报道说是刘招华思乡心切,想最后看一眼生养他的故土后了无牵挂,再偷渡出境。但对于一个当过兵受过特殊训练,有着敏锐的反追踪反侦查能力,并且经历多年逃亡生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性的人来说,这里才是藏身的最佳所在。当外界猜度刘招华可能已逃亡国外时,他偏偏在人们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了。
但这次他很不走运。通缉令早已铺天盖地,刘招华的头像也为众人所熟知,无论他埋得多深,都逃不过举报者锐利的眼神。
“街尾27号”有一个小院子,一楼客厅里摆着沙发、彩电等家居用品。一名穿着睡衣的妇女睡眼惺忪地将我们领到二楼卧室,从里面走出一名年轻男子,自称姓“缪”(音),是这里的租户。对记者的突然造访,小缪并不觉得奇怪。“前一阵子已经有好几批记者来过了。”
三楼用木板隔成两间,里面床铺桌椅一应俱全。小缪说,刘招华被抓时就住在三楼里面的单间,只是在地上铺了个床垫,房间里有电视机、电饭锅等简单的家电;外面房间住的是他的保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