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边境玩俄罗斯姑娘传闻是真的?带你走进中俄边境真实的混血村照片!

2015-12-30 22:12:42   编辑:   来源:     评论:0 点击:
核心提示:  俄罗斯社会福利待遇好,那些寡妇们有足够的养老金或者工作。平日里的生活是面包、香肠、鱼子酱、油盐、蔬菜。但是,内心的苦楚只有自己知道。一个没有男人的女人是凄凉
 
  推荐阅读:中俄关系的历史大介绍
 
  关系形成
 
  俄派使节 明朝皇帝颁敕书
 
  中俄之间的外交关系是什么时候确立的?关于这个问题,众说纷纭。
 
  一种说法是在公元13世纪30年代末,来自东方的蒙古鞑靼人大军打败了俄罗斯军队,于1238年在伏尔加河口萨莱建立了金帐汗国,中俄关系由此开始。在今天圣彼得堡的爱尔米塔什博物馆里,有不少的中国青铜器,即可佐证这一点。
 
  但是较多人认为有文字记载的中俄关系始于17世纪初。1619年,俄国的沙皇,即彼得大帝的父亲阿列克赛,派使节彼特林,经过一年的奔波到达北京。
 
  彼特林虽然没有受到明神宗的接见,但带回了明神宗给沙皇的敕书。敕书是由中原皇帝颁给番邦属国的一种文书,由此也可见当时明朝皇帝对俄国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
 
  语言不通 互递国书束之高阁 
 
  1655年,又一位俄国的使节巴伊科夫抵达了北京。
 
  因为他拒绝按中国礼仪叩头,因此没有见到清朝皇帝,但是他带回了顺治皇帝的文书,顺治在致俄沙皇敕书中写道:“今尔诚心向化,谴使进贡方物……尔其欠承,永效忠顺,以副恩宠。”幸运的是,没有俄国人能够读懂敕书,于是没有引起什么两国间的纷争。
 
  1675年,俄国使节尼古拉·加夫里诺维奇来到北京,并带来了一份俄国国书,国书中介绍了俄罗斯国家和俄罗斯民族的由来等等。同中国的敕书一样,俄国给中国的国书中也有许多不恭敬的语言。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双方都不懂对方的语言,互递的国书都束之高阁了。
 
  直到1675年,俄国使节尼果赖·斯帕法里,率领俄国使团来到中国,在中国待了将近半年的时间。他发现在皇宫里活跃着很多耶稣会士,会讲拉丁语,于是请他们当翻译。于是,在近半个多世纪后,俄国人终于知道中国皇帝和中国政府说了些什么。
 
  雍正年间  互派特使贺新帝
 
  17世纪下半期,中俄两国开始互派使节,清政府派出的使臣是内阁大臣索额图,俄方派出的使节是戈洛文,他就是在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上签字的俄方首席代表。
 
  清政府试图解决中俄交往中的语言问题,曾委托在华的耶稣会士巴多明教24名中国人学拉丁语,负责用拉丁语起草致俄国枢密院的公函,然后再将俄国政府寄交清政府的拉丁语公函翻译成满语或汉语。
 
  因此清政府咸丰朝的政府文书档案中所辑俄文来文,同一文件中往往有俄文、蒙文、满文、拉丁文多种文本。
 
  但因为转译文本过多过繁,因此经常发生错译和漏译。如沙皇政府的枢密院,在清朝的外交文书中依其发音有时译为“萨那忒衙门”,有时也译为“萨那特衙门”,领事译为“匡苏勒”等。
 
  1725年,俄国的彼得大帝去世了,他的妻子叶卡捷琳娜一世继位,中国的康熙皇帝去世了,他的儿子雍正继位。
 
  这个时候双方不但互通了信息,还派了专人到对方国家去祝贺。
 
  这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外交行动,虽然中俄双方以前已经有了官方的往来和民间的往来,但是这是第一次由双方的外交部——中国的理藩院与俄国的枢密院,以符合外交礼仪的派遣使节、递交国书的形式,进行政府间的规范化的共同往来。
 
  文化渗透
 
  首批“居民”  为康熙带回战俘 
 
  大量的、成群结队的俄国人进入中国境内,特别是京畿重地——北京,他们是出身于哥萨克的阿尔巴津人。
 
  17世纪中期,哈巴罗夫在沙皇政府的支持下,率兵占领了中国的边陲小镇雅克萨(俄国人称为阿尔巴津诺,住在那里的俄国人就被称为阿尔巴津人),在那里为非作歹。康熙皇帝亲政之后,御驾亲征,收复了雅克萨。
 
  雅克萨战役胜利之后,中俄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并且将俄占领的雅克萨城废弃,但新来的哥萨克人又将它重新建立起来了,康熙大帝又第二次御驾亲征并再次战胜俄国人,此役俘虏了不少的阿尔巴津人,也就是雅克萨的哥萨克人。
 
  康熙皇帝产生了两个想法:一是要把这些人带到北京去,让老百姓看一看这些大鼻子、深目、长手长脚的巨人,要昭示天下,他的指挥是多么英明、果断,二是要训练这些俘虏,让他们回到前线做清政府的密探。
 
  给俸通婚
 
  为留人清政府很优待
 
  于是1683年,从雅克萨、尼布楚等地俘虏的俄罗斯人来到了北京,清政府把他们编为一个佐领,叫俄罗斯佐领,住在当时的羊尾巴胡同,现在的东直门中街胡同。为了让这些俄罗斯人安心留在中国,政府把一些寡妇介绍给他们,让他们成亲,而且还定期给予俸禄。
 
  这些战俘被编入清八旗的镶黄旗满洲第4参领第17佐领,最初他们大都聚居在北京的北皇城根、宽街、四部府等地,最后集中驻于北京城东北角的胡家圈胡同。清政府对他们比较优待,分别赐给他们4品至7品的官衔。
 
  传教士团  定期造访来“取经”
 
  这些战俘被准许将当地的一所关帝庙改建成东正教堂,这座教堂最初称尼古拉教堂,北京人一般把这座教堂称为“俄罗斯馆”“罗刹庙”“北馆”。

上一篇:狗狗为什么会吃屎?狗吃屎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下一篇:南极洲外星人基地真的存在吗?外星人会对地球人态度友好吗?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