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藏书精华首度在沈展出

2014-04-17 15:04:35   编辑:宋金   来源:辽沈晚报     评论:0 点击:
核心提示:  “天禄琳琅”藏书中的《昌黎先生集》(部分)。辽图供图  “天禄琳琅”是乾隆皇帝藏书精华,也是至今仍存的清代皇室藏书。“天禄琳琅”

  “天禄琳琅”藏书中的《昌黎先生集》(部分)。辽图供图

  “天禄琳琅”是乾隆皇帝藏书精华,也是至今仍存的清代皇室藏书。“天禄琳琅”藏书可谓二百年前中国国家藏书之精华,其收集、典藏、利用、散佚的过程,与国家命运始终紧紧相连,在历代官府藏书中最具典型性。

  4月19日——5月11日,清宫遗珍——“天禄琳琅”、“石渠宝笈”典籍书画展将在辽宁省博物馆举行。本次展览是由国家图书馆、辽宁省文化厅主办,辽宁省图书馆、辽宁省博物馆承办。

  展品均出自清宫秘藏

  本次展览共展出“天禄琳琅”典籍47部,《石渠宝笈》手卷12件。展览得到了国家图书馆的鼎力支持,提供了《资治通鉴》、《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学易记》、《易小传》等五部珍藏参展。

  书、画合展是本次展览的最大特点,观众在欣赏典籍的同时还能欣赏到书画的美妙,本次展览不论是典籍还是书画均出自清宫秘藏。“天禄琳琅”是怎样的藏书呢?辽宁省图书馆的专家讲述了它的传奇:清代盛期的皇室收藏以美富著称。书籍作为大宗收藏之一,更是超越以前各代,成为封建时代宫廷藏书的高峰时期。在众多的藏书中,宋、元、明善本书受到皇帝的特别青睐。乾隆九年(1744),高宗命内直诸臣检阅秘府藏书,择其善本进呈御览,于昭仁殿列架庋藏,循汉宫藏书于“天禄阁”故事,赐名“天禄琳琅”。天禄,传说中神兽名;琳琅皆美玉之称,意谓内府藏书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此即天禄琳琅藏书名称的由来。从此, “天禄琳琅”藏书成了清内府善本特藏的代称,并不断得到充实续藏。

  乾隆御笔“天禄琳琅”匾

  清朝,昭仁殿成为皇帝读书的地方。殿后西室匾曰“慎俭德”,再西有匾曰“五经萃室”。乾隆九年(1744年),皇帝下诏从宫中各处藏书中选出善本呈览,列架于昭仁殿内收藏,并御笔书“天禄琳琅”匾挂于昭仁殿内。

  昭仁殿是乾清宫的东跨院,明代帝王及清代顺治、康熙二帝都以乾清宫为寝宫,自雍正帝开始才移居养心殿。据说康熙帝在诸位皇孙中最喜爱弘历,乾隆十岁以前,常常随伺皇祖左右,耳濡目染,乾隆曾称自己将内府珍本集中于康熙寝兴之所,正是为了怀念先祖,继承遗志。不仅如此,昭仁殿南向正对着皇子皇孙读书的上书房,乾隆帝听着皇子们的诵读声阅览图籍,更可时刻铭记稽古兴文的治国之道,也体现出效仿汉天禄阁储备人才的用心。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乾隆皇帝认为南宋岳珂所校刻的《易》、《书》、《诗》、《礼记》、《春秋》五经十分重要,命诸臣在昭仁殿后室特辟一小室,赐名“五经萃室”,御题匾额,悬于室内,并设围屏,上刻“五经萃室记”,旁有联曰:“有秋历览登三辅,旰食惟期协九经”。后嘉庆皇帝亦常临室阅览,并作有《五经萃室观书诗》。嘉庆二年(1797年)十月,乾清宫失火,延烧昭仁殿。随后昭仁殿重建,“五经萃室”亦重新恢复,藏《相台五经》。昭仁殿的藏书中,宋金版本用锦函,元版本用青绢函,明版本用褐色绢函,分架排列,皇帝可以随时到此览阅,十分方便。

  “天禄琳琅”藏书初编被焚

  “天禄琳琅”专藏建成50余年后,清嘉庆二年(1797)10月21日晚,乾清宫发生大火,乾清宫与弘德殿、昭仁殿两配殿皆成废墟,善本专藏尽付一炬。事后查明,这场大火是由于乾清宫值班太监用火不慎造成的。

  清宫取暖有两种方式:一是宫殿地面或床炕下砌有火道,在殿外廊下灶口处添炭,谓之“暖阁”;一是在殿内设有铜质火盆,乾清宫为皇帝的寝宫,宫中取暖用的火盘或珐琅熏笼,谓之“熏殿”。

  乾清宫为清代帝后寝宫,向来宫中熏殿火盆内,未烧尽炭应即行埋灭、贮坛,再贮于炕洞中,预备次日再用,而那天晚上太监郝世通将炭埋闷熄灭后,为了贪图近便,竟然将其放在东穿堂楠木隔旁。

  没想到死灰复燃,熏烧木隔,酿成大火。大火从乾清宫引发并迅速延烧左右两侧的弘德殿、昭仁殿及背面的交泰殿。总管内务府大臣怡亲王永琅带官兵竭力汲水扑救,却因当晚风力大火势猛,未能成效,甚至波及到交泰殿后的坤宁宫。集数十年辛苦建立的“天禄琳琅”专藏顷刻之间化为灰烬,中国藏书史上又多了一场让人不堪回首的浩劫。

  当时已是太上皇的乾隆皇帝面对废墟痛心疾首,引为己过,判处郝世通绞决,乾清宫首领太监张世太三人发往黑龙江给索伦达呼尔为奴,其他22名太监免其发遣,重责40大板,专管之总管太监各罚钱粮。

上一篇:一男子在塔湾汽配城被撞身亡
下一篇:“乱码楼”不乱了有人点赞有人遗憾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