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要到黄渤海伏季休渔期了,往年休渔前,丹东的船老大们都会抓住最后几天,突击捕点海鲜再赚上一笔。可这几天,大孤山经济区黄土坎镇李家岭村44岁的船老大老宋不但没有出海,反倒因为“上火”每天要到医院打吊瓶。“从3月末到现在,我的船就没怎么出去过,近海捕不到海鲜,出去一趟干赔钱啊。”老宋的烦恼并非个例。连日来,记者随有关部门走访时在沿海很多港口看到,不少渔船都在港口“休息”,只有个别大马力、跑远海的渔船载着少量的海鲜回港。上前一问,十有八九是“这趟出海又赔了”。
“我们一家4口人,这么多年都靠渔船养活,现在这口饭越来越不好混了。”看着停在港口的自家渔船,老宋一声叹息。老宋有两条中等型号的木壳渔船,今年几次出海,收获都很少。5月中旬,老宋带着休渔前最后一丝希望出发了,在海上蹲了4天,每天眼盯着渔网下到海里两三个小时,拉网时却多是空网,最后仅带回不到100公斤的杂鱼和小个头螃蟹,海螺不但小还不肥。
20岁就和大海打交道的老宋,记忆中大海原本没有这么“吝啬”。他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以前,出海一次只要1天半时间,捞上来的海鲜就能装半船。大螃蟹、鸦片鱼、石浆子鱼那都是网里的“熟客”,至于个头小的鱼,直接丢回海里不要了。在近海渔业资源最丰富的年份里,老宋家里的渔船总数一度达到6条,一年近百万的收入。
转折出现在2000年左右。那一年春天开海,大批渔船浩浩荡荡,老宋眼看着捕捞上来的鱼越来越少,个头越来越小。从那一年起,老宋家渔船的数量也逐年减少。去年开始,老宋的媳妇已经转行,到镇上卖稻谷了。老宋给记者算了笔账,5年前一个船员的年薪是1万元左右,如今已经是5万多元了,加上油钱,每次出海至少要150公斤渔获物才能保本。最近十年,苦于无鱼可打的渔民们纷纷转行,不少人搞起了水产养殖。记者从渔业部门了解到,目前我市有渔船2200条,这个数字比5年前减少了近三成。
近几年,国家大力实施伏季休渔,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每年黄渤海区大规模增殖放流活动,为渔业资源休养生息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这些似乎都无法阻止近海渔业资源快速枯竭的脚步。“过度捕捞,近海的鱼差不多被捞干净了,饵料鱼都成香饽饽了。”老宋告诉记者,在金钱的诱惑下,部分渔民“忘了本”。他曾见过一条渔船的渔网,网眼只有筷子粗细,一网下海,除了浮游生物,其他的只要是海里游的无一幸免。“靠海吃海,把海吃穷了。”休渔后9月到11月的出海期,关系到老宋今年全家的收入,希望能有个好收成。要是再在海里捞不到东西,他就准备转行了。老宋说,有这样想法的船老大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