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草绿了,花开了,在这美好的日子里,人们纷纷换上薄装,走出家门,呼吸青草的芳香,欣赏花开的美景,心情随之飞扬。
鸭绿江畔,风和日丽,风筝爱好者们纷纷出动,在空中描绘春色。
赏 鸢
经常从江边走,很喜欢看人放风筝,仰望天空,像一片海,风筝,像海中的船,天地之间,在一只只美轮美奂的风筝的点缀下,仿佛连成一个整体。章鱼、燕子、帆船……造型各异、五颜六色的风筝,把湛蓝的天,装点得立体起来。人与天地相连,突破了空间的限制,随着风筝,畅游天地之间。
中国古代就有春放纸鸢的习俗,有时,还要剪断牵线,意在让所有的不开心,都随风飘散,心情也跟着自由起来。
在众多放风筝的人中,一位老人的风筝,最为显眼,每次放飞时,身边都会聚拢一批“粉丝”。
他放的风筝,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既借助风,又不受风的束缚,借助风力,翱翔天空,却又可以像遥控飞机一样,仅用两手,就操控风筝的飞向,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
在老人的妙手下,风筝,仿佛有了生命,像欢快的小鸟,在风中肆意翱翔,一会儿,俯冲落地,在即将砸落地面之时,,突然垂直上升,一会儿,在空中欢快地反转,用两翼调皮地在空中画着圆圈、八字……在人们发出惊呼之时,又得意洋洋一飞冲天。
这种风筝,让记者迷恋,而那位放风筝的老人,更让记者好奇。
风 起
4月末的一天,天空湛蓝,阳光洒在身上,暖洋洋的,记者如约来到鸭绿江畔时,一对色彩鲜艳的“比翼鸟”,正在距地面二十多米的高空,欢快地摆动。
操控风筝的,正是那位老人,头戴遮阳帽,举止干练,神采奕奕,从外表上,很难猜出他的实际年龄。
他叫李纪德,今年85岁,是江畔“追风族”里年龄最长的。
老人说,他放飞的是特技风筝,又叫速度风筝,是从山东潍坊风筝节上学来的。
那是在十多年前,他刚刚爱上风筝,放了一段时间的单线风筝,觉得身边的爱好者太少,风筝的玩法也比较单调,于是决定去风筝的故乡山东潍坊取取经。
他和老伴来到潍坊,参加了一年一度的风筝节,真是眼界大开,各式各样的风筝,让他深深着迷,其中,一种可以自由操控,实现人机互动的新式风筝,更是引发了老人浓厚的兴趣。
放飞者说,这种风筝叫特技风筝,是最考验操纵者技术的,在国外玩的人比较多。
看着特技风筝在空中仿佛一只只灵动的小鸟,自由翱翔,老人一下就爱上了这种风筝,他决心,学会它,以后他要在家乡放飞这种风筝。
带着从山东买回的风筝,老人兴高采烈地开始学习,也许,特技风筝,对年轻人来讲相对简单,但对于已古稀之年的老人而言,可不是一件轻巧的事儿。
开始时,因为掌握不了摇杆的操控,老人的风筝无数次从空中落下,不知道摔坏了多少风筝,他毫不气馁,一次又一次的继续放飞,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终于掌握了特技风筝的放飞技巧。
从此,天气晴好时,在鸭绿江畔,便能常看到他的身影,操控着数架风筝,翱翔天际。在风筝的放飞中,快乐,原来竟是如此简单。
翱 翔
爱上一样事物,自然就会钻研,在老人的家里,有十多个不同的风筝,有的是买的,有的是自己做的。
头几年,身体好时,他喜欢放飞自己做的“比翼鸟”,这种风筝不大,属于特技风筝当中的微型风筝,不过,因为两手分别操控不同的摇杆,需要比较大的力量,所以,这些年,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已经不太放了。
现在,老人的最爱,是一个眼镜形状的风筝,长两米左右,这种风筝用四条线操控,所以又叫四线风筝,放起来同样动作灵活,却更加省力些。
老人说,他只在南风时放风筝,因为南风更为稳定。常年的放飞中,他们已经摸索出一套规律,不同风力放不同风筝,比如风大时,可以放“比翼鸟”,因为此时操控更为省力,风力中等时,适合放“眼镜”,因为操控容易,风较小时,老人喜欢放飞自己亲手制成的游动风筝:“风火轮”。
风筝的外型并不特别,只是三种颜色拼接的圆圈,不过,这个风筝的特别之处在于,放飞到空中后,它可以像真正的轮子那样,随着风,轻轻滚动。风向适合时,老人一般放飞三到四个“风火轮”,几个“风火轮”一起在空中滚动,那景象让人啧啧称奇。
老人说,“风火轮”的秘诀在于风筝圈上的皱褶,一个轮子上三四十个皱褶,都是他亲手缝制的,正是这些皱褶,配合老人秘制的轴承,在空中随风伸展时,才能转动起来,突破了风向的限制,整个风筝变得立体起来。
从设计到制作,这个风筝足足用了一周时间。
多好啊!在风筝的翱翔中,老人,赋予了风筝灵动的生命;风筝,则给了老人一片蓝蓝的天。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