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与应试教育相呼应,在整个社会上已经形成了重分数轻素质、重知识轻能力、重文凭轻实践、重资历轻实干、重外在不重实质的不良风气,孩子上学还是为了考取一个好的初中、好的高中、好的大学。这个“神圣”的目标,只能通过考分来实现。你不让教师抓考分,全体家长不答应。风气,进而又形成用人机制,这种机制曾经淹没了多少真正的人才,扼杀了多少中华民族的精英啊!一道道绳索织成了一张天罗地网,把一大批“学业有专长、术业有专攻”的杰出人才都拒之网外。
由于国民对各级大学文凭的的需求,导致大学升格和扩招成风,专科向本科升格、学院向大学升格、普通大学向重点大学、综合大学升格……学校升格本来有许多软硬指标,但在善于造假的人手里都不成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这成了一场集体舞弊行为!大学,本来应该是国家最高尚、最纯洁的学术圣地,是培养人类优秀品质和完美个性的“思想库”和“实验室”,但大学扩招把大学变成了批发文凭的贸易市场。大学的扩招,是一场虚张声势的闹剧,是群体性的心照不宣的弄虚作假,是教育的现代神话,是教育上的“大跃进”,是教育的“豆腐渣”工程!它必将给教育界、国家和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教育本是一项传承人类文明、铸造民族精神的经天纬地的公益事业,是推动社会变革和人类进步的引擎,但泥古不化的应试教育,是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工厂”,是严重扼杀学生自由思想、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的“物化教育”、“奴化教育”和“毁人教育”!
我认为,中国现行的应试教育是与世界教育大潮背道而驰的。它在体制上是落后的、观念上是保守的、方法上是陈旧的、结果上是低效的。中国的应试教育已经走入穷途末路,已经引起了民怨沸腾。
1977年,中国的高考制度恢复,回想当年为这一“平等”考试制度的复始,多少人兴奋不已,多少人热泪盈眶!可时至今日,人们对于高考制度更多的是指责甚至控诉。这几年对高考弊端的罗列,可谓罄竹难书!
本文无意指责中国各级教育官员的束手无策,无意指责中国“教育家”们的装聋作哑,不能埋怨校长们的推波助澜,更不能埋怨老师们的无能为力。他们也很无奈。目前中国的应试教育制度所暴露的弊端,已经不单单是教育界的问题,也不是单单依靠教育界的改革能解决的问题,它是国人的教育观和人才观问题。国人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制约着国家的劳动人事制度和干部任用机制;劳动人事制度和干部任用机制制约着高校招生制度;高校招生制度制约着教育评价制度,教育评价制度制约着应试教育制度。教育观和人才观不改变,国家的劳动人事制度和干部任用机制就不会改变,劳动人事制度和干部任用制度不改变,应试教育机制就不会改变,应试教育机制就不改变,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肯定不会取得实质性成功!
观念的固化形成体制,体制的运作又强化观念。中国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就是这样紧紧的扭在一起,彼此纠结,越扭越紧,越扭越死,形成一个又一个的死结,我们面对着这一个个的死结忧心如焚,顿足捶胸,又一筹莫展!这就是中国教育改革面临的现状。
一个国家的政治改良,往往从教育改革开始突破。晚清的政治改良就是从废除科举考试开始的。而教育的改革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教育的规律简化为一个字就是“慢”。国人教育观和人才观的形成,国家教育机制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么,冰化三尺,也非一日之暖。任何人想用快的的方法来解决教育问题,都是不懂教育的表现。革除三十多年来形成的应试教育积弊,必须持之以恒。而改革的途径无非软硬两手:软的一面是凭借舆论力量来一次教育问题的大讨论,逐渐转变国人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因为观念影响决策,决策影响行动,行动影响结果。硬的一面是凭借行政的力量掐断体制中某些驱动环节或传动的链条,也许会推进和加速观念的改变。因为体制运行对观念的形成也有催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