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辉,1962年出生于辽宁昌图,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书法家协会理事,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为铁岭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铁岭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铁岭县文联副主席,铁岭县美术家协会主席。
1988-1989年进修于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1993年进修于北京画院受教于王文芳、甲浩义、杨延文等名师,2000年参加中国文联太行山高家台创研班,2001年参加辽宁省美协主办的创研班,2011-2012就读中国美术学院第二届山水高级研修班。
1993年入展全国第二届书坛新人展
1996年书法获全国第二届楹联书法大展银奖
1999年书法作品入展第七届全国书法大展
2009年书法作品入展第八届全国中青年书法展
2007年获辽宁省美术书法作品展群星奖书法银奖
2001年国画《绿色家园》获辽宁省建党80周年美术作品展铜奖
2004年国画《山地》获辽宁省第十届美展优秀奖
2003年国画《苍生》获辽宁省美术作品展群星奖银奖
2007年国画《怆土》获辽宁省美术书法作品展群星奖美术银奖
2008年在辽宁省文化厅举办的“群星奖”评奖活动中书法、国画作品获银奖
2009年国画《秋的记忆》在庆祝建国六十周年暨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辽宁美术作品展中获优秀奖
作品多次参加中、日、韩美术作品展,多件作品被文博单位和国外友好人士收藏
看古人画像,似乎中国历代书画艺术家对“蟒袍玉带”式的经典官员装扮怀有敌意!如明代画家唐寅、徐渭,画上端然一身常服,貌似农人,却彰显出文人雅士留连自然、醉心田园的质朴情怀。史料有载,诗画双绝的唐伯虎酷爱旅游,因衣着朴素,经常被误认为是山野村夫;而被郑板桥佩服得甘愿到其门下的晚明写意画大师徐渭,一生不媚权贵、行事狂放,被时人讽作疯癫,暮年穷困潦倒,贩字画为生,后深患头疾,发狂时自穿耳骨,竟然实副其名地变成了真疯。
人常说,外在展现心灵!从古色古香的中国士大夫脸谱,勾联到西方艺术家的自画像:骄贵如伦勃朗、颓唐的凡高、冷漠厌世的老弗洛依德……在林林种种的艺术家形象中,究竟哪一种更贴近艺术家的真实生活本身?而对于高辉而言,这些与其相符。
高辉作品
高辉作品
水墨写生
上世纪末,改革开放的钟声将人民的经济意识与艺术细胞一并唤醒。不知何故,在国民革命军剪去满清长辫的50年后,祖国的老中青艺术家们盎然地喜爱上了蓄发,无论音、美、舞、雕等各届域,常见各家们一袭长发傍身,洒洒兮怆然迎风,近乎一种身份的标签。
可以理解的是,在热烈地艺术追求过程中,疏于自我打理,实属潜心修为时的一种忘我状态。与画家高辉相熟的人了解,他即属于后一种。多年经常性的野外写生,令他外表潦草。而高辉的潦草是狂草式的潦草,具有刻意的破坏性。他零乱的发迹胡须、不修边幅的穿着,带有枯笔时造就出的随性感和缺憾美。潦草到让初遇者实难将他与艺术关联。高辉自己也十分了解外人对他的观感,他甚至笑呵呵地谈起一次培训班的尴尬经历:当他穿戴好统一配发的马甲、遮阳帽,准备加入即将出发的写生队伍时,就有同学礼貌地问:“大叔,您……是干什么的?”对于自己的外象,他不以为然,“画里包含着真实的自我!”
去年12月底,我市水墨画院成立,这不仅是辽北书画届的一大盛事,更意味着我市在指画、工笔画取得丰硕成果之余,再次将国画创研与发展,向水墨领域着力推进,以使得辽北的绘画创作得以全面均衡发展。铁岭水墨画院成立同期,还举行了铁岭水墨画院首届写生作品展。担任水墨画院常务副院长,高辉的作品也参与其中。“此次写生作品展所展出的作品均是由铁岭市的水墨画家和水墨画爱好者创作,大家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深入到昌图县下二台镇和沙河子煤矿写生基地进行写生。用笔墨语言表现当地的风土人情和辽北秋冬的独特风韵,表达了深深的乡土田园之情,一幅幅优秀的水墨画作品也成为了代表辽北地域文化的特殊符号。经过大家的艰苦创作,共绘制、报送了300余幅作品,最后通过专家评审,挑选出19位画家的46幅作品进行了展出。”
从事水墨画研习创作至今,高辉已实践了30年。艺术大门谁都可以随意踏入,可若想登峰造极,一窥堂奥,却难于登天。不屑于商业企图的高辉早在提笔之初,就将自己的目标锁定在纯艺术的牛角尖里,以精深而富于个性的水墨技法为研习方向,以法古创新的新式水墨画为追求,以厚实的大地山川为主要题材,融会中西、贯通古今,并以年复一年巨量的实地写生,在祖国的各类山川中寻水墨的源泉、觅创作的灵感。
从家乡昌北平原的沃土到辽南东部山区,从黄土高坡的秦晋风光到重山险峰的巴蜀风云,高辉的写生足迹遍及祖国大好河山。30年来,高辉以宗教式的虔诚,守望着他所衷爱的书画艺术。2008年,在陕西省宁强县青木川古镇写生时候,本意是要体识下陕南风光的高辉,却无意中将自己投放到一场剧烈的震动中。他在写生稿跋中写道:“一片风光便是一片心灵的世界。在自然面前,人是那么渺小。只有虔诚膜拜,身体力行,大自然才有可能昭示自己内在的秘密。”
地震时,高辉正在四川盆地边缘写生。“起初是隆隆的列车临近的声音,随后可以听到巨石滚落,远方像有面山整体倾覆了,而柏树树梢被甩得像鞭哨,一阵阵尖锐而刺耳,对面山腰的房屋倒下,并砸起一阵黄烟,有人在山路上呼喊、跑动并跌倒,而我已被震波掀倒,匍匐在地上,右手上握着断了头的毛笔……”那天,刚画完那幅古镇老屋半小时就震塌了,成为消逝的历史,却被意外地保存在高辉的画作中。
亲历巨震,高辉感受来自心灵的震撼强于身体,那一次,他似乎是在用生命作画。这里有个问题,在人们的印象中,古代绘画大师们肃立案前,沉吟良久,待意酣墨饱之后,方刷刷点点,将一胸成竹,画就纸上。写生?国画只求神肖,不求形似,非去那无案、无砚、无丫鬟……有虫、有虎、有麻烦的山林间写生?还冒生往死地,所为哪般啊?
高辉在阳朔写生
回归传统
事实上,高辉等人主张取材实景、立意自然的水墨写生派,在20年前就被业内斥为没有前途的疯狂一族。可看过高辉的 “陕北纪行”等系列水墨作品的人,会感觉到画家对自然山水的观察有着自己的审美见解,而不是依照、重复前人画作,用第二眼看事物。古代画家强调绘画要表现精神,而所谓“传神”则是要用笔墨的气韵来表现事物的精神。这种气韵就需要作者身临其境去体悟。
多年来,高辉的水墨画一直在传统和创新之间游走着。水墨混色,充分发挥水墨的魅力,使他的作品滋润迷离,充溢着时代的气息。可以说,他的水墨作品是他心灵的一种产物,更是他对生活的感悟。品读高辉的山水画,北方雄浑苍润的大山水便可一览无遗。
雄强沉稳、浑厚苍茫、内敛沉秀,是高辉山水画的特征。高辉善于在众多的营养中取我所需。在他的作品中渗透着传统笔墨营养,时时显示出对笔、墨、水、色的酣畅淋漓,空灵飘逸,浓淡疏离等的综合运用。
用心灵去感悟,去俯仰自然之境,以获得一种有节奏变化的空间。在高辉看来,一幅山水画,不只是对自然山水简单、客观的描摹解释,而是把笔下的一石一草一木作为传达情感的载体,真正深情而忠实地用笔诉说着自己的经历与思想,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绪。用笔墨的浓淡,点线的交错明暗、虚实的互映,形体气势的开合去创造一幅意境幽深、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长于辽北山区的高辉,注重从祖国山河中汲取营养。他以博大,雄浑的家乡山川作为创作载体,创作出大量反映了辽北山川风貌的作品。高辉的山水画强调“以书入画”,其线条苍劲老辣、朴拙,富有刚劲的韵律。这一切得益于他深厚的书法根底。高辉自幼喜爱书法,遍临唐楷、魏碑、柳公权等名帖。1989年,他参加了辽宁省第五届书法学习班,师从著名书法家、省书协主席聂成文先生。
高辉勤奋研习,刻苦不缀,十分珍惜难得的机会。他将古人的用笔、结字、章法等艺术特点熟记于心,运用自如。因而,他的作品既有古人的神韵和笔意,更有他自己的面目。观他的书法作品笔墨精巧,特色鲜明,观后使人产生一种美的愉悦。他的书法以行书见长,作品曾多次在全国书法大赛中获奖。
1993年,在辽北地区已颇有名气的高辉到北京画院深造,得到了王文芳,贾又福等名师指点。高辉在提高文艺修养的同时,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可以说北京画院的深造,使他受益匪浅,为他其后的艺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多次行程万里到陕北、四川、内蒙等地采风。在那里,苍茫浑厚的山川,古老纯朴的风情,一孔孔风蚀雨剥的窑洞,时时都在拨动着他的心弦。面对这一切,高辉的灵感在迸发,燃烧的激情驱使着他手中的画笔。一批优秀作品,如“陕北纪行”系列等,都是在他包含激情的写生过程中诞生的。画家曾说:“我在画室作画和野外直接对景写生,是两种截然相反的状态,后者更能让人保持不间断的兴奋与热情,在表达上也显得更直接而肯定。”高辉用真诚和勤奋换来了累累硕果,近年来,他的国画《绿色家园》、《山地》、《苍生》、《怆土》等屡获省展大奖。
2010年1月6日,由铁岭市文联、铁岭县政协主办,铁岭中国手指画院承办的高辉个人画展,在铁岭新城举行、画展展出的30幅国画作品大多取材于辽北乡村与黄土高原风光。高辉解释自己的作品时说,“这里表现的东西既有黑土地的,又有黄土地的,我对土地的理解主要是一个厚字,包括画的风格和创作境界,那种深厚感也体现了我对土地的理解,我又时刻在追求这种人生的厚度。”
大多画评家对高辉的第一感受是“非常敬业”。从他的大捆作品都能感受到他对山水画艺术的真性情。他不太善于言语的表达,但他的心却善于倾听。在他的作品中,可以尝到不甜不媚的味道,画面给人以“拙”、“涩”、“耿”的意象,这倒不仅仅是因为描绘的是“西北”类题材,重要的是作品首先来自于他的绘画架构和创意。
中国美院副教授王作均曾说,“高辉钟情于土质的山坡、老房、无叶树等景观,一方面出自他情感上的需求,而另一方面却是在这类景观中找到了他对绘画本源的内容之解读。他理解大构造的框定首先反映出画家对绘画格局、格调的把握,而任何细密高妙的绘画技巧只能跟随于后。所以,高辉注重大画面的概括和浓缩,努力将散落的土坡碎石之类的现实景物加以归纳,他在强调了作品的”势“的同时也抑制了画面”秀美“的弊态,让作品品质的传达最大化,在扑面而来的第一感受中留下艺术的印象。”
高辉仿宋人李唐的《万壑松风》图有一人多高,由于格外喜爱,画作一直立在水墨画院的一楼楼梯转角处。整幅画面由山、松、泉构成,看着即简单,又往往让外行人不明就里。很难肯定在临摹时,高辉与幽隔千年的原作者李唐神情相通。只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高辉认为为达到古人的境界,唯有独自体悟于寂寞深山。或许,这样一个苦苦求证、狼籍不堪的形象,与从事创作的古人最为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