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纱丽
早在吠陀时期,人们就根据不同场合和工作需要而穿不同的服装。如当举行祭祀活动时,祭司要穿红色衣服,并包头巾,祭祀者穿丝绸衣服。到了后来,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开始穿不同式样的服装,表现得就更加明显。如从头巾的包法上就可看出谁是印度教徒,谁是锡克教徒。
纱丽的历史
纱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印度古代雕刻和壁画中就常见身披纱丽的妇女形象。从公元前到现在一直保持原来的样式,几乎没有任何变化。
印度纱丽
在民间,口口相传的众多民族传说里,就有着一段关于纱丽由来的故事。说是古代的印度,有一位小有名气的织布能手,他不但懂得织出精美绝伦的布匹绸缎,而且也拥有制作美丽走俏衣裳的绝世技艺,在当地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人比得上他,十分令人艳羡。他在长年累月的织布、裁剪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于是他不再满足于寻常的服饰,想求得新的突破,在他仔细研究女性的体态后,加上自己的奇思妙想,终于织出了一种新型的服饰材料,无需一针一线,只要裹在女性身上,就是一件娇艳动人的衣裳,他将其命名为“纱丽”。能工巧匠编织而成的上好纱丽,一下子便受到了人们的竞相追捧,流传广远,直接促进了印度织造丝绸业的发展。
印度纱丽
公元前327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亲率大军入侵印度西北部,虽然历时短暂,却一度萌发了强行改变印度妇女服饰的莫名想法,最终还是没能扳动印度妇女酷爱无须针线缝制纱丽的固守传统。
纱丽的组成
印度妇女的传统服装,大致上可以分为纱丽和旁遮比两大类。纱丽又是由三部分组成,上面是叫做“杰姆普尔”(Jim Poole)的紧身短袖胸衣,下身的“贝蒂戈尔”(Beidigeer)衬裙是一种宽松长裙,围衬在纱丽里面,最外面裹上的才是纱丽。
印度纱丽
纱丽的穿着是有一定技巧的,比较繁琐费时,于是后来顺应需求出现简化了的纱丽,这就是旁遮比,也称简装。旁遮比也是一种套服,由长及膝盖的长衫“卡米子”、自膝盖以下逐渐收紧的裤子“朱利达尔”、长约三米左右的围巾“杜巴尔达”组成,据说原是印度旁遮普邦妇女的普通服装。
不同情境下的不同纱丽
纱丽是一块四、五米长的布料,质地从普通棉布到闪光的丝绸等,多是轻薄柔软的。刺绣图案不拘—格,变化无穷。 随着气候和季节的变换,需要穿着不同质地的沙丽。有纯丝绸或纯棉布的,也有镶金丝花边的,近年还出现了类似尼龙或化纤面料的。夏季纱丽的颜色偏淡,如浅黄色、淡蓝色、浅绿色等;冬季多为深红色或浅红色等;雨季时多为深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