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4月份,法库县四家子蒙古族乡公主陵村村民何英丽忙得脚打后脑勺——她每天都要到自家的5亩山坡地上察看去年春天种下的500棵榛子树。“眼瞅着这些小树苗都长出小芽苞,俺心里甭提多高兴了。这些榛子苗都成活了,俺这小日子儿会更红火。”
与何英丽一样忙碌的还有四家子蒙古族乡的“榛子大军”。今年,伴随着四家子蒙古族乡万亩榛子生产工程全面启动,王爷陵村、后满洲屯村已经开始转坑整地,公主陵村的榛子栽植也正紧锣密鼓。“今年,全乡坚持高标准、大规模、集中连片的生产方式,鼓励农民在荒坡、荒地上发展榛子种植,一时间,让闲置的土地变成了‘香饽饽’。”站在一片原本是闲置荒地的山坡上,四家子蒙古族乡党委书记赵树志告诉记者,今年全乡新发展的榛子林已经整地结束的就有3000亩,开始栽植的有1000亩,万亩“榛子之乡”已现出大模样。
闲荒地咋变成了生“金”之地?赵树志说,四家子蒙古族乡位于沈阳市“巴尔虎山自然保护区”境内,这里“六山一水三分田”,耕地面积少。过去,农民一直以种植玉米为主业,仅靠土里刨食,也就勉强维持生计。
2006年,村里进行了林权转制,许多当地农民取得了林地经营权,对自家承包的林地进行管理,其中榛子林面积占了一大块。一开始,村民们对榛子还是没咋看重,当榛子在市面上一斤能卖上几十块钱时,村民们才发现,原来他们这片荒沟荒坡还藏着宝贝呢!“于是,农民们开始精心管理,一到榛子快收获的时节,家里人都得轮番上山看着榛子林,往年被忽视的榛子林,一年能给家里带来4到5万的收入呢。”王爷陵村村民李淑贤说,咱这里出产的榛子皮薄仁大,不用出门,榛子便能卖得一颗不剩。
农民种榛子腰包赚得溜鼓,但也遇到了难心事——缺乏技术,不懂管理,榛子的产量一直不高,特别是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单打独斗,很难形成产业抱团闯市场。“咱要拥有自己的榛子种植专业合作。”李淑贤说,在大家的期盼下,2008年5月,四家子蒙古族乡榛子种植专业合作社揭了盖头。如今,这貌不惊人的野生小坚果,摇身一变,已成为四家子蒙古族乡农民致富的‘金疙瘩’。”赵树志兴奋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