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是什么意思?伏天喝热水真能逼出寒气吗?

2017-06-30 14:14:19   编辑:   来源:     评论:0 点击:
核心提示:   每到了夏季我们感到炎热难耐的时候,老人们却总会说还没入伏呢!这个所谓的入伏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按照传统的说法,只有入伏了才是到了夏天最炎热的时候,而且我国自

   每到了夏季我们感到炎热难耐的时候,老人们却总会说还没入伏呢!这个所谓的入伏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按照传统的说法,只有入伏了才是到了夏天最炎热的时候,而且我国自古就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那么入伏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入伏是什么意思?

入伏是什么意思?伏天喝热水真能逼出寒气吗?

  入伏入伏,意指进入三伏天。意味着一年中最炎热的盛夏高温季节就此开始。

  “伏”是民间的一种说法,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

  据气象部门介绍,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

  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叫做三伏。三伏是一年最热的时期,这是因为逐渐夜短昼长,阳光接近直射。但夏至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因为这时地面吸收的热,晚上又散发了一大部分。不过,每天吸热多,散热少,积累下来一天比一天热,大约再过20多天到了三伏,天气就最热了。

  三伏的日期是从夏至三个庚日后数到第四个庚日是初伏,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6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伏,是避暑之意。从夏至开始,昼短夜长,热的中间潜伏着寒冷的因素,当初起名“伏”是很科学的。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少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

  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20天)、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间。

  入伏相关习俗

  伏日宜吃面,北方有句俚语,叫做“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伏日吃面,这一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上说,何晏在“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们才知何晏肌肤洁白不是涂粉掩饰,而是自然白。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为什么在热天里吃热面?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说:

  “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

  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这是迷信说法。用新小麦磨成面粉煮汤吃,吃后出一身汗,新粮营养丰富,发汗可以驱病,六月食汤饼是有科学道理的。

  伏天除了喝热汤面,还可以吃过水面。将煮好的面条用凉水过出,拌上蒜泥,浇上卤子,不仅刺激食欲,而且“败心火”。

  伏里还可以吃“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

上一篇:超市收银员为什么不让坐着收钱?超市收银员这个职业未来会消失吗?
下一篇:脸部一出油就洗脸好吗?夏季造成皮肤出油的原因分析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