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发展,加上传统的家庭观念的改变,使得现代生物科技水平和需求不谋而合。由于自由化和人们对性别关系的开放,伦理的轻视,人生的生活方式等变化,导致许多夫妻结婚后都担心孩子是不是自已的,大部分是丈夫怀疑孩子是否亲生,还有的是怀孕前不止与一个人有过性关系的女性,她们为了搞清孩子的真正父亲是谁,怀着孕就提出鉴定,如果父母血液、毛发、唾液、口腔细胞及骨头等不存可以做亲缘鉴定。
老公执意给孩子做亲子鉴定:
武汉一名男子,眼看着7岁的孩子一天天长大,怎么看都觉得不像自己。于是,他拉上儿子去做亲子鉴定。第一次,确认率为99.9%,第二次,确认率为99.9%,已经完全可以确定亲子关系了。但是这名男子还是不能相信,还想做第三次亲子鉴定!
这下,负责任的工作人员不干了,给他指出,老做亲子鉴定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并且干脆利落地拒绝了他的要求。
工作人员的话,其实很有道理。频繁做亲子鉴定,表达的是“父亲对儿子身份的质疑”。而小孩子心理发育,恰恰是很需要身份感和安全感的。如果这两点无法保证,孩子的心理发育的确会受到影响。
不过,在提供亲子鉴定的医院里,这号主儿也真不少。无论做多少次鉴定,他们就是无法相信孩子是亲生的。一次次地折腾,因此导致夫妻吵架闹离婚的事例也很多。那么,这些人到底有什么毛病呢?
实际上,对于骨肉情、夫妻关系产生毫无理由的疑心,本质上是自我怀疑的一种对外投射。这种人里面,相当一部分是很自卑的。他们或是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值得一个女人长久地忠诚自己;或是觉得自己一切都非常差劲,潜意识认为自己的基因不该延续下去;或是内心无力感很重,总担心无力影响别人,于是企图通过亲子鉴定寻找妻子儿女的“问题”,好让他抓住把柄,加以控制……
当然,这些想法,很多时候会被他们压抑起来。因为,觉得自卑、自感差劲到不该繁衍、或者自感无力,这些体验都会令人痛苦。他们不想体验这些痛苦,就会把它们压抑到潜意识里面,变得似乎体会不到了。
然而,这些被压抑的体验还是要表达的,不过是换了一个形式,在别人身上找理由——比如,自卑的人对关系感到不安时,只会认为“妻子可能不忠诚”,或者“孩子不是我生的”;潜意识认为自己不该繁衍的人,会觉得“我有孩子”这事很荒唐,进而怀疑孩子的出身;无力感很重、想找把柄的人,根本不理会“99.99%=亲生”这个理论,他们只会盯着那0.01%,认定“妻子儿女就是对不起我”,进而要求他们“赎罪”。
摊上这号主儿,亲子鉴定100次估计都没用,还是找个心理医生靠谱一点。
亲子鉴定会不会出错造假?
定亲生关系的理论依据是孟德尔遗传的分离律。按照这一规律,在配子细胞形成时,成对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分别进入各自的配子细胞。精、卵细胞受精形成子代,孩子的两个基因组一个来自母亲,一个来自父亲;因此同对的等位基因也就是一个来自母亲,一个来自父亲。鉴定结果如果符合该规律,则不排除亲生关系,若不符合,则排除亲生关系(变异情况除外)。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母、子关系是已知的,要求鉴定假设父和孩子是否亲生关系。此时首先从母、子基因型的对比中,可以确定孩子基因中可能来自父亲的基因(生父基因,OG)。然后观察假设父亲的基因型,如果不具有生父基因,则可排除假设父与孩子的亲生关系。若假设父也具有生父基因,结果就不能排除假设父的亲生关系,假设某案例中母亲是FGA-22/23型,孩子为22/25型,从比较中可确定生父基因是FGA-25。此案中假设父1为FGA-22/24型;假设父2为24/25型。其中假设父1不具备生父基因25,故可排除他与孩子的亲生关系;相比之下,假设父2因具有FGA-25,不排除与孩子有亲生关系。
关于会不会出错:目前的亲子鉴定的鉴定技术,发生错误的几率是非常小的。
其次,在这样的技术条件下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出错的,比如说样本污染了,那么就可能出现错误。
最后,可以通过在不同的鉴定机构多次鉴定来证实是否存在错误,如果做出来结果都一样,那就不会错误的。
关于会不会造假:这个就要看你鉴定的机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