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传媒网讯:擅长编织的农村妇女王继萍一直苦于寻找致富的途径,在一次扶贫培训中被老师一语点醒:发挥特长,通过手工编织走致富路。可别小看了这个足不出户的女红手艺,从原来单纯的编织毛线帽到如今编织冰丝汽车坐垫、沙发坐垫,王继萍带领身边的姐妹开办了手工编织社,产品远销俄罗斯、韩国等地,这些留守妇女在家每月就能增收600—800元。
跟记者聊起今年的打算,王继萍乐呵呵地说,现在忙,但很有劲儿,编织社已经带动了2000名农村贫困妇女在家门口就业,今年要和扶贫培训老师一起尝试新的编织技艺和产品,吸纳越来越多的留守妇女加入这个队伍,让姐妹们的编织品远销更多国家,通过勤劳的双手发家致富。
“输血”式扶贫不能解决长远问题,更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王继萍的事例告诉我们,扶贫的财力物力毕竟有限,让农民充分掌握科学技术,用现代科技知识武装农民头脑,才能从根本上让农民致富奔小康,谋求更为给力、持久的幸福。这也是阜新扶贫“增强造血能力”的又一举措:培训扶贫。
市扶贫办培训科科长林鹏宇告诉记者,以往的扶贫工作中,很多时候都是直接给贫困农民送衣被、食物甚至现金等,这种方法,对于解决贫困农民暂时的生活困难非常有效果,对那些缺少劳动力的贫困家庭来说,也很有必要。但是,这种单纯“输血”式的救济扶贫,只能解一时的燃眉之急,却不能从根本上让他们摆脱贫困状态。
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要从根本上让贫困农民脱贫致富,还得让他们掌握脱贫致富的本领,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实施培训扶贫,通过“扶智”,让贫困农民用现代科技知识武装头脑,提升科学种养、专业技能、创业能力,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有能力、有信心、有技能实现致富奔小康。
针对贫困地区、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的现状,我市对扶贫培训坚持“两条腿”走路:实用技能培训和就业技能培训。
在实用技能培训方面,针对贫困乡村的主导产业,大力开展种植、养殖、农机、农科、手工编织、计算机应用等培训,组织专家到乡到村集中授课、答疑解惑,大大方便了留守农民。自2005年启动扶贫培训工作以来,我市已累计培训4万农民。“家门口培训”的方式也深受农民欢迎。比如计算机应用培训,培训前,大部分农民不懂电脑操作,只用一根手指敲击键盘,被戏称为“一指禅”;培训后,农民们不仅学会了用双手操作键盘,还学会了发电子邮件、上网聊天等基本操作。
在就业技能培训方面,对青壮年劳动力进行培训,使他们学会一两项技能,走上就业岗位,以达到“出来一人、致富一户、带动一片”的效果。这样既解决了贫困户增收的问题,又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蓝领”。
以2013年为例,我市围绕十大产业集群和贫困乡村主导产业实施了就业技能、致富带头人和创业培训。其中,参加就业技能培训的3530名学员全部实现转移就业,月收入均在2000 元以上,最高达到8000元,直接惠及贫困农民1.2万人。
除了对贫困农民培训,我市还对扶贫系统干部、村干部以及村官进行培训,让他们更好地发挥带动作用,引领一方村民致富。
作为扶贫改革试验区,阜新的扶贫工作再次明确提出,要注重提高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实施培训扶贫,正是提高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的一种有效思路。让贫困农户最终既富口袋,也富脑袋,在通往幸福人生的康庄大道上,更有拼劲、更有闯劲、更有心劲。